ISSN 2097-6054(网络) ISSN 1672-9234(印刷) CN 11-5289/R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
出版:中华护理杂志社
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Scopus

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2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15 上一期   
专题策划——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护理学+X”跨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嵇艳, 葛莉, 孙宏玉
2025 (11):  1285-1292.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1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4.0¥)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迫切需要学科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负担加重,使得传统护理理论与技术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健康需求。因此,推动护理学与其他学科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阐释相关政策,总结研究现状并对存在学科壁垒难打破、跨学科人才短缺、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解决重大复杂的健康问题为目标,打破学科间壁垒;以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依托,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联合申报重大项目为契机,强化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以健全评价体系为导向,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双学士学位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吴燕妮, 肖宁宁, 康正, 范宇莹
2025 (11):  1293-1298.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2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医疗行业对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日益凸显。黑龙江省某高校依托其“护理学”与“公共事业管理”2个一级学科设置的双学士学位项目,通过深度融合护理学专业课程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临床护理核心能力与卫生管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该项目基于学科交叉理论,以及“需求调研—模块重构—跨学科案例整合与嵌入”三阶联动式课程开发路径,构建“基础素养—专业能力—交叉创新”三维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新时代复合型护理与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创新性构建“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合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应对复杂护理与卫生管理情境的实践能力。通过组建“双师协同”跨学科教学共同体,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开发整合教材及多元化评估机制,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与新医科建设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新文科背景下专业与人文并蓄的护理人才培育实践研究
李鹏芸, 袁鑫垚, 文稀, 徐丹, 孙宏玉, 陈华, 李惠玲
2025 (11):  1299-1304.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3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苏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依托“吴文化”滋养下综合型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师资优势,深入开展专业和人文并蓄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及实证工作。学院借助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专项计划设计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凝炼出“厚理论、硬技术、善关怀、强胜任”的育人培养理念,持续优化培养策略,形成“一体两翼”(专业深度与人性温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构建了“通识为基、专业渗透、实践拓展”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培育出专业与人文并蓄的护理人才近千名,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可为其他院校护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人工智能赋能护理科研与实践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
张雯, 袁长蓉, 陈奕, 吴傅蕾, 邢唯杰, 朱政, 顾春怡, 杨瑒, 蔡诗凝, 黄青梅
2025 (11):  1305-1310.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4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设计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赋能护理科研与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课程并评价教学实践效果。 方法 在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设计AI赋能护理科研与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课程,主要步骤包括: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式、实施,建设课程资源。于2024年9月—11月对首批选修该公共选修课程的55名研究生实施教学,通过学生课程成绩、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访谈学生课程收获等,综合评价教学实践效果。 结果 55名学生中,14名博士生,41名硕士生;50名学生专业背景为护理学,2名来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3名分别来自医学系统生物学、外科学、儿科学专业;课程成绩为A者12名(22%),为A-者31名(56%),为B+者12名(22%);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评分为(8.30±1.72)分。从对5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中提取出课程内容启发性强、讨论式教学提升学生获得感、感知受用、期望和建议(包括增加AI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实操和项目孵化训练、增加学科交叉教师授课、授课重点突出并直击临床痛点)4个主题。 结论 AI赋能护理科研与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内容和形式得到学生认可,可为AI时代下护理科研与临床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示范。

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
本科口腔护理微专业建设与学生评价研究
郑真善, 王怡晨, 李玉丽, 吕艾芹, 徐珊珊, 谷雨, 李静, 王克芳
2025 (11):  1311-1316.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5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口腔护理微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分析护理本科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为护理教育改革与口腔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方法 口腔护理微专业课程共12门,包括理论学习、实验课学习和临床实习3个环节。2021年与2022年共20名护理本科生选修口腔护理微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进行匿名教学评价调查,并通过教务系统收集课程成绩。 结果 共6名完成全部课程并获得证书,微专业课程平均成绩为(93.23±2.07)分。大部分学生因对口腔护理感兴趣或有未来职业规划而选择课程,绝大多数学生对微专业课程整体设置表示认可,并认为学习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学生对课程授课难度、课程门数、教学安排评价积极,但认为在临床实习安排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 结论 口腔护理微专业课程是提升护理本科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益尝试,但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仍需持续优化,以更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西部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驱动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实践
赵小磊, 傅静, 李雨昕, 陈丽, 杨美芳, 石镁虹, 郭声敏, 胡伟力, 陈燕华
2025 (11):  1317-1322.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6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医科大学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找准西部地方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瓶颈,探索出以一流课程建设驱动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通过党建与思政双融铸魂、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科教与产教双向赋能等六大举措实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招生规模扩大化和生源多样化情况下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推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课程?教材?教法
护理管理学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糜博雅, 颜萍, 黄双妮, 王燕妮, 高玲玲, 李琨, 覃惠英, 胡丽茎, 张俊娥
2025 (11):  1323-1327.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7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是协调教育资源不均衡性,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式。该研究介绍了中山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两校团队基于ADDIE(analysis为分析、design为设计、develop为开发、implement为实施、evaluate为评价)模型,以护理管理学课程中的8学时教学内容为依托,借助“慕课西部行计划”,采用同步课堂的形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会议平台连接两地师生“共上一堂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同时从学生及教师评价结果2个方面呈现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旨在推动跨区域协同培育护理人才的模式优化,为同步课堂建设与改革提供经验与参考。

临终沟通情境模拟教学的设计及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金龙, 侯彬彬, 徐云佳, 夏云, 楼妍
2025 (11):  1328-1335.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8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4.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护理实习生在临终沟通情境模拟教学中的收获及对教学的建议。 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2024年9月—12月选取在杭州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24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以安心卡(选择预测模式)作为教学媒介,以安宁疗护患者生命末期需求确认为切入点,对其实施临终沟通情境模拟教学。教学结束后,采用安心卡参与者评价表对全部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并从中目的抽取8名护理实习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护理实习生在教学中的收获及对教学的建议。 结果 24名护理实习生均认为基于安心卡的学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其中23名认为借助安心卡讨论死亡话题会相对更容易。从访谈资料中提炼出4个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驱动学生沟通能力的内化过程,教学助力学生认知深化,学生期待教学从案例类型、教学时长两方面得到优化。 结论 护理实习生在临终沟通情境模拟教学中具有学习主动性,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反思,且学生对将安心卡作为教学媒介持认可态度。未来还需结合护理实习生的建议对该教学行进一步优化。

实验与实践教学研究
清单式教学在本科手术室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赵海运, 张增梅, 李停, 孙立群, 王宇
2025 (11):  1336-1341.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09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清单式教学在手术室本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4年7月—2025年2月在郑州市某医院手术室实习的79名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先后顺序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40名和试验组39名。对照组实习生实施传统带教,试验组采用清单式教学。出科时比较两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手术室护理实践能力得分及教学满意度情况。 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手术室护理实践能力及教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清单式教学为实习生提供一系列具有手术室护理特色的清单,使得学习内容与关键要点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提升实习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其手术室护理实践能力,该教学方法获得实习生认可。

实验与实践教学研究文
自我控制在临床学习环境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拖延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刘燕玲, 杨茹惠, 卢嘉渝, 田甜, 陈亭
2025 (11):  1342-1348.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0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在临床学习环境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学业拖延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问卷,于2025年1月—3月对来自四川省4所高校且处于临床实践阶段的MNS研究生展开调查。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215名MNS研究生临床学习环境、自我控制、学业拖延得分依次为(129.80±23.06)分、(25.60±4.62)分、(12.23±3.94)分;学业拖延得分与自我控制(r=-0.411,P<0.001)及临床学习环境(r=-0.323,P<0.001)得分间呈负相关,临床学习环境得分与自我控制得分间呈正相关(r=0.570,P<0.001)。自我控制在临床学习环境与MNS研究生学业拖延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328(95%CI:-0.525~-0.168,P=0.005)。 结论 临床学习环境通过影响MNS研究生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其学业拖延行为。培养单位可以通过优化临床学习环境和助力MNS研究生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减少MNS临床实践阶段的学业拖延行为。

职业成长与发展研究
三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置信职业行为指标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冯洁惠, 徐建宁, 朱旭菁, 王阳秭, 殷钰, 朱含
2025 (11):  1349-1357.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1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4.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三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指标体系,为评价其岗位胜任力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及德尔菲法,初步建立三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EPAs指标、描述说明及基于工作年限的分层预期置信级别;通过对56名护士的EPAs评价,检验指标可行性。 结果对12个省级行政区16所医院的22名心血管护理专家发放了2轮函询问卷,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权威系数为0.842、0.856,Kendall协调系数为0.289、0.309(P<0.001)。形成10项EPAs指标(含29条描述说明)及预期置信级别。临床初步应用显示:多数EPAs项目达标率随工作年限增长呈上升趋势,但EPA8(一站式杂交手术整合护理)与EPA10(专业实践发展)的达标率(第5年末分别为59%、53%)相对较低。 结论 构建的三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EPAs指标融合了5C能力框架和心血管护理实践要求,包括职业素养、审辨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创新思维5个能力维度,10项EPAs指标,聚焦29条可观察、可量化的临床任务。该EPAs指标可有效识别能力缺口并促进专业成长,可为三级医院心血管内外科融合发展和急危重症救治背景下心血管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估和临床教学培训方向提供参考。
护士配合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钰莹, 薛帆, 孙诚鑫, 王肖芹, 林珂
2025 (11):  1358-1364.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2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4.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护士配合机器人辅助手术(robot-assisted surgery,RAS)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并探讨其应用成效。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及专家会议法,构建护士RAS配合培训方案,基于该方案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选取于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参加2024年云南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的5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依照护士RAS配合培训方案,试验组接受融入虚拟仿真项目的培训,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比较两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模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操作时长、案例分析考核成绩、手术配合错误发生次数,以及手术医生对其的满意度。 结果 培训后试验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模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操作时长、案例分析考核成绩、9种手术配合错误发生次数及手术医生对其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护士配合RAS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具有实用性,有利于提高护士RAS配合知识与技能水平及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优化路径的实践
谭蓉, 耿力, 万丞, 曾含露, 宋婉芬
2025 (11):  1365-1370.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3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科护士培训是培养临床高级护理实践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临床教学是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架构模糊、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团队协作不畅、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该院对12个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实施系统性优化。通过构建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团队氛围及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等举措,基地声誉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培训对象满意度与能力得到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和科研活力得到激发,并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营养干预方案构建和应用研究
李树坪, 杨其洲, 张蕾, 陈静, 武昭君, 王楠迪, 马丽媛, 周江红
2025 (11):  1371-1376.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营养干预方案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10月—12月在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化学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区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营养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护理宣教。比较干预后两组体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营养知信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 试验组最终纳入患者48例,对照组纳入患者50例。干预后,试验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体重则出现下降情况(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血清白蛋白、营养知信行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营养干预方案有助于维持化疗期乳腺癌患者体重,提高患者的营养知信行水平和生活质量,未来还需进一步追踪调查干预方案对患者营养相关指标的远期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空间变化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冉, 陈钦清, 周苗苗, 蓝骆雪
2025 (11):  1377-1384.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5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4.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OPD患者生活空间水平变化轨迹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9例COPD患者为调查对象,分别在其出院时(T0)、出院后1个月(T1)、3个月(T2)、6个月(T3)、12个月(T4)通过生活空间评价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COPD患者生活空间水平变化轨迹的潜在类别,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179例COPD患者的生活空间水平变化轨迹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低水平-缓慢改善组”(21.8%)、“中水平-改善组”(55.3%)、“中水平-渐进下降组”(22.9%)。以“中水平-改善组”为参照,COPD病程≤5年者更不易进入“低水平-缓慢改善组”,年龄≤70岁、性格类型为外向、无久坐行为、呼吸困难指数<3级、近1年COPD急性加重频次≤2次者更不易进入“低水平-缓慢改善组”或“中水平-渐进下降组”(P<0.05)。 结论 COPD患者的生活空间水平变化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可基于患者生活空间水平变化轨迹特征及相关可控因素制订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空间水平。

社区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复发恐惧体验的研究
王斌, 陈潇潇, 吴朝霞, 李月, 吴雅馨, 苑士梅, 张晓天
2025 (11):  1385-1389.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描述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复发恐惧体验,为缓解该人群复发恐惧制订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设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个社区的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4月—5月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 结果 共访谈15例受访者,提炼出3个主题及9个亚主题,即患者心理困扰与身体煎熬并存(害怕失控、唯恐与现实脱离、担心歧视污名、滋生心理落差、承受身体痛苦),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家庭支持的孤立体验(亲密关系建立障碍、家庭支持缺失),资源困境中的无助与生存焦虑(担忧经济压力、独立生存困境)。 结论 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因生理痛苦、情感关系改变、经济负担等陷入复发恐惧。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公众对精神疾病正向认知,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同时鼓励强化患者家庭内部支持,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患者内在力量在家庭复原力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徐博然, 杨金丽, 刘昕, 邹子奇
2025 (11):  1390-1396.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7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内在力量在家庭复原力与功能锻炼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4年10月—2025年4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在力量量表、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及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3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内在力量得分为(79.56±11.99)分,家庭复原力得分为(89.27±9.35)分,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为(36.60±5.62)分,患者依从率为57.19%,处于中等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内在力量与家庭复原力得分呈正相关(r=0.420,P<0.001),内在力量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正相关(r=0.616,P<0.001),家庭复原力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正相关(r=0.410,P<0.001)。内在力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复原力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20%。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复原力可通过加强患者内在力量间接影响其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研究的系统综述
胡安倩, 张春, 蔡闵敏, 张洁琼, 王璐
2025 (11):  1397-1403.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8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5¥)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1月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根据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总结症状群种类及内部构成、评估工具、分析方法与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提取出48种症状群,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5种症状群依次为淤血症状群、情绪症状群、缺血症状群、疲倦症状群及呼吸困难症状群;评估工具共16种,其中Memoria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使用最多;分析方法共4种,其中聚类分析法应用最广泛;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疾病相关、心理与社会支持及其他因素。 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多样,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需进一步制订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归属及症状群命名标准,开发本土化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评估工具,优化症状群的识别方法,丰富影响因素的探索视角。

数智时代自适应学习视角下护理教育的研究进展
潘姝丞, 尚少梅, 金晓燕, 江哲涵, 奉世聪, 罗维, 黄俊楠
2025 (11):  1404-1408.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5.11.019
摘要 ( )   HTML ( )   下载PDF (3.0¥)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教育数智化发展逐渐上升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护理教育正呈现数智化导向。自适应学习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教育数智化进程中的变革性实践范式之一。该文立足于自适应学习视角,介绍自适应学习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历程;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教—学—评”一体化模型框架,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和教育评价3个维度阐述自适应学习赋能护理教育范式转型的应用表现;聚焦技术融合视角,如多模态技术、人工智能体、扩展现实沉浸式技术等探讨自适应技术融合在未来护理教育的应用场景,以期为数智时代开展自适应护理教育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